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人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慷慨之举,常会赞美到,这人真慷慨。

本文想探讨这样一个观点:慷慨不是一个内在于个人的特质,它的首要属性是社会性。慷慨大方表面上是自愿的,但实际上是义务性的;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实则是社会的呈现。

慷慨之举源自古时的一种贵族经济形式。它有别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以互利互惠为准则的平民经济形式,或曰市场经济形式。

其一,彼时的慷慨经济是人们社会整体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为社会生活服务。慷慨之举是上阶层人的专享。它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是这些人向其他人的单向施舍。施舍常常是炫耀式的,隆重的,仪式性的。可以说,慷慨经济首先是社会等级的一种呈现。财富源自地位;地位通过慷慨之举得以表达和巩固。慷慨之人由此获得社会认可和更多的财富,再进行下一次循环。

太平洋诸岛国盛行“夸富宴”。在这个盛大仪式上,坐庄的酋长任意展示其慷慨。他通常会倾囊而出,款待来自各方的嘉宾。莺歌燕舞,美味佳肴,一切皆免费。他越是慷慨,越是疯狂地挥霍和糟蹋财富,他的地位就会得到越多的认可。有意思的是,正因为此,赴宴的嘉宾往往一面享受其慷慨赠予,一面倍感烦躁,因为一来这使得他们屈尊于东家的尊贵地位,二来也意味着下一届坐庄的酋长需要举办更加盛大的夸富宴才能维系自己的地位。

以此类推,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慷慨经济中的赠予和接受都是义务性的。岛国人以此维系部落间的连接,确立相对位势,并建立大范围的社会共识。可以说,慷慨的核心不在于单次财富挥洒的规模和数量,而在于各届财富挥洒之间,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差异。一个东家只有表现得比前一任更慷慨,作为社会行动的慷慨之举才是有效的,即,它成功地使慷慨之人获得了更多社会认可,并确认了相应的社会秩序。

因此,单从经济角度看,夸富宴式的慷慨似乎是“非理性”的个人特质,但如若我们理解了该经济形式的社会含义,我们就能够理解它“理性”的地方了。

其二,较之市场经济下的交易,慷慨之举更需要(或者说必须)“被看见”。为什么呢?

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平民经济。平民经济假设交易的主体是现代意义的个体。这样的个体以平等、独立自主和自我负责为道德准则。交易遵循互利互惠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则与利润增长财富积累之间的张力,在被“隐私”所合理化的“不可见性”中得到有效的缓解。经济生活因此被划入私人领域,属于“个人隐私”。

而慷慨经济的首要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说,这样的交易以社会,而非个体,为主体和增长点。慷慨经济中“利润”的含义有别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利润指商品的剩余价值,来自于对劳动力的隐性剥夺;而慷慨经济的“利润”却是慷慨之人所获得的社会认可,来自于慷慨之举的“可见度”。因此,赠予常常在公开的仪式状态下进行。若将慷慨之举隐入私人领域,它就会失去其政治经济的意义基础。

其三,在慷慨经济之下,显性的过度给予和隐性的竞争会使人和人之间产生深度混合,赠予者与接受者由于过多的牵连关系而彼此不分,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会很难出现。

这些都是慷慨之举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能否并存的一些理论难点。换言之,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慷慨之举,其个人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是值得我们更多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曦力

曦力

1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德国马普所博士后。然后发现,知之不够,于是,继续学习与探讨。个人微信公众号“人类学嘉碱”。

文章